1、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第三名称为经魁。
2、乡试由各地州、府主持考试本地人,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3、金代以县试为乡试,由县令为试官,取中者方能应府试。
4、2、会试第一名称会元,第二、三名并无特定称谓,考中者均称贡士。
5、会试後贡士再由皇帝亲自御殿覆试、择优取为进士。
6、殿试试期一天,依成绩分甲赐及第、出身、同出身,然後释褐授官。
7、清朝规定,每逢辰、戌、丑、未年,即乡试的次年举行,若乡试有恩科,则次年亦举行会试,称会试恩科。
8、考期初在二月,乾隆时改三月,亦分三场。
9、3、殿试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10、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11、从唐朝唐高宗时期起创立的(由于武则天进行发展,多数人认为是其创立),在宋代成为常制。
12、扩展资料乡试中式称为“举人”,第四、五名也称为经魁,第六名则称为亚魁。
13、中试之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
14、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15、2、会试取中者称“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 ,第一名称“会元”。
16、录取名额不定,明代约300名左右,分南、北、中三地域按比例录取;清代无定额,每科自百余名至二三百名不等,最多的一次在雍正八年(1730),录取406名,最少的一次在乾隆五十四年(1789)共取96名。
17、各省被录取的名额,以应试人数及省的大小、人口多寡而酌定。
18、3、殿试,又称“御试”、廷试”、“廷对”。
19、殿试由内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
20、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
21、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
22、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
23、由武则天创制于神都紫微宫洛城殿,所以是从唐开始的。
24、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乡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会试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殿试。
本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看了会喜欢。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公益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