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视点!欧美银行危机暴露期限错配痼疾

2023-03-27 11:01:56 来源:金融时报


(资料图片)

李国辉余嘉欣

近一段时间,欧美银行业“阴云密布”,“黑天鹅”事件频出,美国硅谷银行、签名银行、第一共和银行、瑞士信贷接连“爆雷”,令全球市场陷入恐慌。尽管有关国家政府和货币当局及时迅速出手干预,以期稳定市场各方信心,但多米诺骨牌效应可能不会很快消退。上周,德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德意志银行股价大跌,市值蒸发32亿美元,市场对欧美银行业风险的担忧仍在加剧。

当潮水退去的时候,才知道是谁在裸泳。这次欧美银行业信任危机和挤兑风险暴露了激进加息环境下银行资产负债的严重错配问题。虽然事件来势汹汹,但目前看不会对我国金融体系带来冲击。我国金融业资产有90%集中在银行业,其中绝大部分又集中在国有大型银行,资产质量优良,经营风格稳健,发挥着金融体系的“压舱石”作用。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近期欧美股市银行板块“跌”声一片的同时,A股银行板块尤其是国有大型银行反而走出了大涨行情,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等创出了近年来的新高。分析人士认为,这既与我国银行业长期的稳健经营、严格监管有关,也与我国一直以来坚定实施稳健、正常的货币政策有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次欧美银行业危机让我们再一次审视了发达经济体央行大开大合的货币政策带来的负面效应。受此影响,欧美金融体系愈发脆弱,巨大的潜在风险正在暴露。以美联储为例,其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采取极限量化宽松、财政赤字货币化、“直升机撒钱”的方式,导致货币财经纪律严重缺失;2022年以来,采取激进加息政策收缩银根,致使流动性环境发生了银行机构措手不及、难以适应的变化,这也是这场危机发生的根源所在。硅谷银行最终走向倒闭,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难辞其咎。

现在由于银行危机,美联储正面临“两难”局面:持续的加息,会加剧当下正在发酵的金融风险;倘若停止加息,则可能会让过去一年对抗通胀的努力成果付诸东流。在“两难”之下,当地时间3月22日,美联储选择了加息25个基点的“中间路线”——既没有选择更加激进的加息50个基点,也不再提及“持续升息是适当的”。但自去年以来,连续9次加息后,美联储累计加息幅度已达475个基点。紧随美联储的脚步,近日,英国央行也宣布加息25个基点,瑞士央行更是将基准利率上调了50个基点。此前一周,欧洲央行将欧元区三大关键利率均上调了50个基点,连续6次加息累计幅度高达350个基点。

(文章来源:金融时报)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2 东方公益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8   联系邮箱:562 66 29@qq.com